MENU

1994世界杯_1954年世界杯 - hengshuifu.com

中华民国军事占领台湾论

杜鲁门图书馆暨博物馆收藏的一张照片,标题为“在台湾台北的中国占领军”,摄于1945年10月25日。

中华民国军事占领台湾论是一种描述台湾法律地位的论点,认为中华民国于1945年10月25日接管台湾及澎湖之举是二战同盟国规划的“军事占领”。

该论点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原本计划占领台湾,但后来由于种种因素而放弃了原计划,并将计划改为辅助中华民国占领台湾。该论点并引述军事占领不能导致领土主权转移的国际法规则,以反驳国民政府宣称台湾已“光复”、回归中国的论述。

目前,学术界仍有部份观点主张台湾在1945年10月25日由中华民国接管的事件是“军事占领”。相反地,统治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则否认军事占领的观点,并主张台湾已于当年“光复”而成为中华民国领土。

概念[编辑]

主条目:军事占领

在国际法中,一国的领土如果因为战争而处于敌军当局的权力之下,即为被占领的领土[1]。当一个交战国(英语:Belligerent)成功占领敌国领土的全部或一部份,它就实现了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它不仅能将该领土的资源用于军事用途,还能以该领土作为自己军事胜利的保证,使敌国明白有必要接受它提出的讲和条件[2]:320。占领国不能因为占领领土而获得该领土的主权[2]:322,必须经过国际法的一定程序之承认后才能拥有主权,此乃国际间的基本概念[3]:87。

提到“占领”,或较确切的“军事占领”,人们往往因为误会而联想到侵略或奴役等行为。虽然军事占领曾经在历史上的主要目的就是并吞他国领土,但自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后,借由战争手段占领他国领土并予以并吞的行为不再得到国际法认可,军事占领便逐渐成为一种临时行为,而并不导致被占领土主权的转移。在战争法形成之后,实际控制敌国领土的占领国不再是征服者或奴役者,而是被视为该领土在占领期间的临时管理者,它有责任恢复和保证被占领土的安全和秩序以及保证被占领土内居民必要的生活条件[4]。

背景[编辑]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主权予日本。自此,台湾开始由日本统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同时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也遭到从台湾起飞的日本轰炸机攻击。被日本称为“静止的航空母舰”的台湾之战略地位,从此受到美国关注[5]:65。1942年起,美国陆军、陆军航空军、海军都著手进行台湾岛的战略调查与攻占准备[6]:39。当时美国军方主要关心的议题在于台湾能否作为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基地,以及台湾人在长期占领之下会配合或抵抗[7]。

1943年末,美国海军为切断日本大本营与南洋日军间的联系,开始拟定计划占领台湾以作为攻击日本本土的基地,该作战行动的代号为“堤道”(Causeway)。为达此一目标,海军在哥伦比亚大学海军军政学院设立特别研究中心“台湾研究组”,该研究组为占领台湾的计划草拟十数册民政手册、作战地图、未公开的训练资料,并在此后一年间准备了种种攻台计划给有关单位,而海军作战单位同时著手训练一批将来执行占领任务的军政官员,以备顺利接手控制台湾的民生与经济等各项行政工作[8]:12–13[6]:41。11月底,同盟国美国、英国、中国(中华民国)于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中国并希望同盟国同意战后台湾回归中国。于是在12月1日,三国发表会议结果的“新闻公报”[a],其内容声明三国坚持对日作战、台湾应归还中华民国等,后来此新闻公报被改称为“开罗宣言”[9]。

美英中三国对于战后台湾的处置所做的公开承诺,与美国海军正在进行的攻占台湾计划似乎有所冲突。为此,哥伦比亚大学海军军政学院特别进行了国际法方面的研究,海军预备役菲利浦中尉提出的备忘录对此一问题列出多项重要见解,其中指出[6]:45:

在国际法上,任何国家的领土主权宣称并无法自行完成主权之合法化,国际间政治承诺之变更仅负有道德上的义务,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方能够完成最终处置。……开罗宣言宣称要将台湾归还中国,此归还若是指主权转移,显然在战争结束之前是不可能落实的。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台湾不能立即归还中国,而需作为大规模军事行动占领之用。此政策思考是为了远东政治发展之不确定性,必须延迟主权转移,从法律、军事、政策观点而言,均无法在占领后立即落实开罗宣言。

1944年元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指示行政院秘书处、对日工作委员会著手研究收复台湾之政治准备工作[6]:52。3月1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作出指示,要求海军尼米兹上将筹划于1945年2月执行攻占台湾的“堤道行动”(Operation Causeway),同时也要求陆军麦克阿瑟将军筹划于1945年2月收复菲律宾吕宋岛[10][11]。在应否攻取台湾的问题上,海军与陆军之间开始出现争论,海军尼米兹主张进攻台湾以截断日本运往南方的补给线,陆军麦克阿瑟则坚持进攻吕宋岛以收复菲律宾,双方间的不同看法持续拉锯[8]:13[6]:43。3月15日,中国行政院秘书处向蒋介石建议收复台湾的第一步是采用盟军之方式由中国主持军政府,收复后再恢复行省的地位,且目前应先成立一“台湾设省筹备委员会”,由政府派大员主持[8]:9[6]:52。但是,中国外交部对于此问题有不同看法。中国外交部明白战后台湾接收问题是盟军整体接收计划的一环,并非中国可以独自决定,不宜就台湾问题提出要求,因此建议针对盟军占领地区,要求派遣中国军事人员加入盟军指挥部:

……查此项问题,为盟军在远东与太平洋作战期间,对于收复与占领地区究应如何管理问题中之一部,我方此时似不宜专就台湾一地之管理问题拟具办法,应顾及整个局面,就此一战区收复与占领地区之管理问题,拟具全盘计划(包括台湾在内),向美英二国进行洽商。

蒋介石接受了外交部的建议,指示外交部先与美英洽商《远东战区内收复暨占领地域行政管理协定草案》,将来根据该协定之原则以及台湾的实际情形,与美英商定管理办法。显见中国最高当局确知战后的台湾属于同盟国占领区,而非自然成为中国领土。1944年4月,在蒋介石的指示下,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统筹归划台湾收复事宜。在台湾调查委员会的讨论过程中,其委员们大多认为盟军将会登陆台湾,故未就军事占领问题多做具体研议,只讨论如何进行行政接收[6]:53。且相较于美国对台湾的军事登陆、占领的计划规划,中国则未曾筹策此类军事计划,此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寄望盟军先登陆占领台湾,再从盟军手中收复台湾[8]:11。

“堤道行动”(Operation Causeway)使用的台湾地图显示美国海军原本计划从台湾南部的高雄登陆。

1944年7月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前往夏威夷主持太平洋战区军事会议,听取海军尼米兹与陆军麦克阿瑟的战略辩论,以决定美军未来的攻势路线,但会议未有决断。9月,海军又提出1945年3月攻占台湾、厦门的计划,而陆军则再度力主夺取菲律宾吕宋岛,并评估了当时的战争情势后反对海军的台湾占领计划,罗斯福对此争辩亦未立即裁决。10月,参谋长联席会下令麦克阿瑟进军吕宋岛、尼米兹的海军陆战队攻取硫磺岛,美国放弃了海军攻占台湾的计划“堤道行动”[6]:44,但以战略情报局为首的美军仍然继续研究关于“台湾军政府”的占领问题[3]:92–93。

1945年3月,蒋介石核定通过台湾调查委员会制定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但由于该纲要主张接管台湾后成立省政府、适用中国一切法令,未考虑军事占领问题,直接以台湾成为中国版图后之行政工作为目标,所以中国外交部对此一设计颇感质疑,于是在5月11日建议:

关于台湾之接收,本部以为,为便利推进起见,似有就军事占领时期与台湾正式收归我版图时期,分别设计之必要。在军事占领台湾时期,其军事责任,自应暂由占领军负责,如进攻台湾者系盟军,则我应派遣“军事联络特派员”加入盟军统帅部随同登陆部队行动……此节似即应与军事机关预为接洽设计。在台湾正式改隶我版图时期,外交方面再由本部呈准设立……

然而,台湾调查委员会主委陈仪对于国际法之规范以及外交部划分“军事占领时期”与“正式收归版图时期”之建议不以为然,不承认〈台湾接管计划纲要〉的设计疏失。他先致函中央设计局,表示台湾属于〈复员计划纲要〉中定义的光复区,经开罗会议决定交还中国,故军事占领之日即为光复之日,与先经军事占领后于和平条约中割让之土地不同,故无必要划分军事占领时期与正式复归中国版图时期。在取得中央设计局的支持后,陈仪覆函外交部[6]:54:

查台湾原系我国领土,军事占领之日,自是正式归还我国版图之时期。……故占领时期与正式改归版图时期,无分别设计之必要。且本纲要所订者,什九为“正式归我版图时期”应办之事。

1945年6月中旬,美军占领了比台湾更接近日本的琉球,台湾与日本本土间的联系被切断,至此美军已无占领台湾的急迫需要[5]:66[8]:13。7月17日至8月2日,同盟国在波茨坦的会议中决定日本的四个本岛以外的地区应被分配给几个盟国进行控制,直到和平条约得以签订,依这项计划,台湾被分配给了中国[12]。同盟国美国、英国、中国并在会议当中的7月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b],该公告回顾对纳粹德国的胜利以及战胜日本的决心,同时声明“开罗宣言”的内容必须实施,并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30日,美国国务院与陆海军协调委员会(英语:State-War-Navy Coordinating Committee)附属远东小组认为中国在战后可能发生内战,无能力统治台湾,如果贸然将台湾交给中国,将给台湾带来严重的政经问题,遂在其台湾军政府报告中做出结论:“美国必须占领台湾、建立军政府,除非状况允许,方可由中国来承担此责任。美国在台湾建立的军政府应持续运作,直到美国政府认为政权可移交予中国当局为止。[13]”但有陆军将领在8月3日的会议上批评该计划,质疑为何美国要花费高昂代价在未来的中国领土上建立过渡性军政府。于是美国放弃了占领台湾的方针,改为辅助中国占领[3]:93。随后,参谋长联席会于8月9日命令驻中国美军以最小限度辅助中国占领台湾[13]。

自同盟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由于日方刻意忽视此要求[14],于是美国分别在1945年8月6日与8月9日向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10日,日本天皇表达投降意愿。8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指派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准备接受日本投降[6]:50。8月14日,杜鲁门批准参谋长联席会制定的《一般命令第一号》并交由麦克阿瑟在日本正式投降时向日本颁布[15][6]:50,该文件命令所有各地日军向同盟国指派的代表人投降,其中台湾及澎湖日军由蒋介石代表同盟国受降[16],该文件同时也规范了同盟国对日本全领域各种不同形式的军事占领[17][3]:87。中国政府经由中国战区美军总部获知杜鲁门对麦克阿瑟之指令内容[6]:55。由于军事占领台湾须运送军队渡海至台湾登陆[8]:15,而中国缺乏可用的海、空军,且台湾岛上还有二十万日军,是以蒋介石请求中国战区美军总部辅助中国军队占领台湾[6]:55。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宣布投降,同盟国开始筹备派遣武装部队占领日本[15]。

1945年8月23日,美军正式修改台湾军政府计划,结论为:“中国必须出兵占领台湾,并建立军政府,除非状况发展不容许其担负此责任”,并由美国提供中国部队最小限度之协助[13]。9月2日,日方代表人与同盟国各国代表人一同签署《降伏文书》,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向日方代表人颁布《一般命令第一号》。9月3日,陈仪受命担任台湾及澎湖受降主官[8]:15。9月19日,美国由于在台湾成立军政府的考量已无存在必要,因此正式删除该军政府之方案[18]。

1945年10月17日,在美国军机掩护下,中国军政人员二百多人抵台,中国陆军第七十军约一万五千名官兵搭乘美国军舰自基隆港登陆。美军联络组成员约一百名人员也在18日抵达,随时提供占领台湾的各项协助工作。陈仪、美军联络组组长顾德理上校于24日同机飞抵台北机场,杜鲁门的私人代表洛克也于同日抵达[6]:71。

台湾及澎湖地区的受降仪式。典礼台上悬挂同盟国英、中、美、苏四国国旗,以及联合国旗[c]。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地区的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正式举行,日方代表安藤利吉签领受领证,接受陈仪的“署部字第一号命令”,该文件第一点提及麦克阿瑟发布之《一般命令第一号》内容,即台湾及澎湖日军向蒋介石投降[d]。第二点说明陈仪依蒋介石、中国战区总司令何应钦之命接受台湾及澎湖日军投降,但是,加入了《一般命令第一号》所没有的“并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等字眼。更值得注意的是,陈仪在受降仪式结束之后随即发表广播演说,片面宣称台湾及澎湖已“重入中国版图”、台湾光复[19][6]:73–75:

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现在台湾业已光复,我们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后续[编辑]

主条目:台湾地位未定论

对于中方宣称台湾已“重入中国版图”,同盟国皆未正式承认之[20],并且都认为台湾仍属于日本领土[3]:113。如英国在其1946年10月致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信函中表明,开罗宣言本身不能将台湾主权从日本转移给中国,应该等候与日本签订和平条约,或借由其它正式外交手续才可转移。美国于同年11月21日也知会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表示从法律角度而言,台湾主权的转移仍有待正式化,在适当时期可想见将有条约使主权的转移生效[6]:116–117。1947年7月21日,澳洲外交部(英语:Department of External Affairs (1921–70))给贸易与海关部(英语:Department of Trade and Customs (Australia))的备忘录明确指出,“虽然1943年12月2日的开罗宣言声明台湾将回归中国,但该岛屿的主权在对日和约签订之前仍然属于日本[3]:113。”

1948年秋,中国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节节败退,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及国民党高层开始将资产、技术人员、家属等转移至台湾。对于台湾的法律地位,蒋介石当时也明白[21],1949年1月5日,新上任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在就职记者会上称台湾是剿共堡垒,蒋介石便于12日致电告诫陈诚:“须知此时何时,台湾何地,尚能任吾人如往日放肆无忌,大言不惭乎。台湾法律地位与主权,在对日和会未成以前,不过为我国一托管地之性质,何能明言做为剿共最后之堡垒与民族复兴之根据也,岂不令中外稍有常识者之轻笑其为狂呓乎[22][23]。”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则陆续撤退至广州、重庆、成都,最终于该年12月撤退至台湾。

1951年9月8日,同盟国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当时由于英、美之间在中国正统政府应由中华民国政府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的问题上缺乏共识,于是双方协商的结果决定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两者都不邀请出席。而和约中关于台湾的条款,在美国基于战略考量的筹划之下,只载明日本放弃台湾主权,只字未提台湾主权的转移对象,以便使台湾的地位处于“未定”状态,好让美国本身保有法律根据能够继续派遣第七舰队防止台湾落入中共之手。[24]:7

《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根据英美先前达成的共识,由日本自行选定其认为可代表“中国”的政府并与之缔结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和平条约。由于美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中国,于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选择与中华民国政府缔结和约。在日本与中华民国政府研拟“中日和约”的过程中,美国于1951年9月17日明告中华民国人员避免使用任何语句暗示台湾将会因为该和约之签订而成为中国领土。1952年4月28日,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该和约第二条仅承认《旧金山和约》对台湾之处置,仍旧未提及台湾主权的转移对象[24]:8。5月13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在其〈议定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总报告书〉中写道:“查金山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台湾澎湖,而未明定其谁属,此点自非中日和约所能补救[25]”。

1954年12月1日,美国针对隔天即将签署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召开记者会。美国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提及台湾的法律地位时说:“台湾和澎湖的主权在法律上从未被决定。这是因为对日和平条约仅涉及日本放弃这些岛屿的主权,但未来的主权没有被对日和平条约决定,也没有被中华民国与日本之间的和平条约决定[26]

。”

1955年2月5日,《泰晤士报》报导了英国外相安东尼·艾登答询国会议员辛威尔(英语:Manny Shinwell)对于台湾法律地位之询问。艾登表示:开罗宣言是一个关于台湾及澎湖在战后应该交还中国的意向声明[e],此一交还从未发生,因为有两个实体要求代表中国而引发了难题,并且各强权对于这两个实体的地位有歧见;在1945年9月,中国军队依据盟军最高统帅的指示从日本手中接管台湾及澎湖,但此举并非割让,也不涉及主权之变更;蒋介石驻于台湾,是依照同盟国与其所达成的安排,由其作军事占领,等待进一步安排,而并不构成台湾及澎湖成为中国领土;依据1952年4月的《旧金山和约》,日本正式放弃台湾及澎湖的主权,但此亦非将台湾及澎湖的主权转移给中国,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是国民党政府,因此在英国政府看来,台湾及澎湖的法律主权是不确定或未定的。[27]

1955年2月6日,《纽约时报》在关于《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报导中写道,美国政府对于台湾及澎湖的立场是这些领土移交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并且蒋介石只是被要求在它们的所有权获得最终决定之前帮同盟国管理它们[28]。

1969年11月24日,美国国务院在一场关于军事援助中华民国的听证会上表示台湾的地位仍然未定。美国国务院并进一步陈述了美国对于台湾法律地位的立场,当中提到日本无论在《旧金山和约》或在《中日和约》中都没有把台湾和澎湖割让给任何国家,由于台湾和澎湖没有得到任何现行的国际处理,该区域的主权是一个取决于未来国际裁决的未解问题,“中华民国和中国共产主义者双方都不同意这个结论,并认为台湾和澎湖是中国这个主权国家的一部份。美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和澎湖合法地占领和行使治权。”[29][30]

现况[编辑]

近年来,部份学者开始从国际法角度主张台湾在1945年10月25日是被中华民国代表同盟国进行“军事占领”[3]:88[31]。现今统治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则否认军事占领之说[32],而是主张其于1945年10月25日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降伏文书》等文件“光复”台湾,并在1952年签订的《中日和约》中得到确认[33]。

2019年,台澎国际法法理建国党在台湾成立,诉求“终止中华民国政权在盟军授权下进行的占领代管”及“台湾建国”[34][35]。

参见[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军事占领

同盟国军事占领德国

同盟国军事占领奥地利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美国统治琉球时期

苏占满州

台湾历史

台湾光复

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日治时期

台湾战后时期

马关条约

开罗宣言

旧金山和约

中日和约

注释[编辑]

^ 原文标题为“Press Communiqué”。

^ 中方未实际与会,而是由美方代为签署公告。

^ 位于四国国旗的前上方,未呈现于照片中。

^ 蒋介石为同盟国在台湾及澎湖地区的受降代表人。台湾及澎湖日军的投降对象为同盟国,而非蒋介石一人。

^ “意向声明”的原文为 statement of intention。

文献[编辑]

^ 国际和平会议(英语:International Peace Conference). 《海牙公约》(四):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 1907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第四十二条 领土如实际上被置于敌军当局的权力之下,即被视为被占领的领土。

^ 2.0 2.1 劳特派特修订; 王铁崖、陈体强译. 《奧本海國際法(下卷)》 第一分册.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1989. ISBN 7-100-00645-7.

^ 3.0 3.1 3.2 3.3 3.4 3.5 3.6 苏瑶崇. 〈論戰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 (PDF). 《台湾史研究》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6, 卷23 (期3)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4).

^ 李强. 〈军事占领制度的历史沿革〉.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2016年6月15日 [2020年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日).

^ 5.0 5.1 曾萍萍. 《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 台北市: 万卷楼. 2003. ISBN 957739456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陈翠莲.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新北市: 卫城出版. 2017. ISBN 9869351875.

^ George H. Kerr.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英语:Houghton Mifflin). 1965: p. 18. OCLC 242620. OL 5948105M.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8.0 8.1 8.2 8.3 8.4 8.5 8.6 杨护源. 〈二戰前後臺灣接收和軍事佔領的論述與籌劃〉 (PDF). 《高雄师大学报》 (高雄市: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2016, 期40 [2020-03-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2-20).

^ 周婉窈. 《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订版. 台北市: 玉山社. 2019 [2020-03-03]. ISBN 9789862942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开罗会议之后发布新闻公报,中文正式翻译作“会议公报”,但后来却改称“开罗宣言”。

^ Robert Ross Smith. Luzon Versus Formosa.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S. Army. 1960: p. 465.

^ 王呈祥. 《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 台北市: 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9: 页35.

^ Memorandum by Voorhees to Johnson, December 14, 1949, Formosa file, RG 6, box 8, MacArthur Memorial, NARA. "Formosa remains legally a part of Japan until a treaty of peace. At Potsdam, it was agreed that Japanese areas other than the four main islands should be assigned respectively to certain of the Allies for control until a treaty could be made. Under this plan Formosa was assigned to China......until there is a treaty of peac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China is merely a custodian......"

^ 13.0 13.1 13.2 苏永耀. 〈228國際檔案解密 美曾考慮佔領台灣〉. 自由时报 (台北市). 2018年2月23日 [2020年2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日).

^ Richard B. Frank(英语:Richard B. Frank). Downfall: The End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Empir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9: 233–234. ISBN 0-679-41424-X.

^ 15.0 15.1 姜照远. 《末路穷途:日本战败前后》. 哈尔滨市: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3 [2020-03-03]. ISBN 75317301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Joint Chiefs of Staff. General Order No. 1. 维基文库. 1945. 1. a. The senior Japanese commanders and all ground, sea, air and auxiliary forces within China (excluding Manchuria), Formosa and French Indo-China north of 16 north latitude shall surrender to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 1. f. The above indicated commanders are the onl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llied Powers empowered to accept surrenders and all surrenders of Japanese Forces shall be made only to them or to their representatives.

^ 前揭注. "10. All Japanese and Japanese-controlled military and civil authorities shall aid and assist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and Japanese-controlled areas by forces of the Allied Powers."

^ 林朝亿. 〈228新史料:不願花高昂代價 美軍放棄接管台灣〉. 新头壳 (台北市). 2018年2月22日 [2020年2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日).

^ 李建良. 〈國籍與公民權:人民與國家「身分連結」的法制溯源與法理分析〉 (PDF). 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第八次研讨会.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 页36. 2006 [2020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年1月7日). 所谓的“台湾光复”,基本上是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片面”宣称台湾自1945年10月25日起,归入中华民国版图

^ CIA. Probable Developments in Taiwan (PDF): p. 4. 1949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15). neither the US, or any other power, has formally recognized the annexation by China of Taiwan, the legal status of which,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a Japanese peace treaty, is that of an occupied territory in which the US, as well as the other participants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still have proprietary interests.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開羅宣言是公報非條約?呂秀蓮秀紙本說清楚〉. 民视新闻 (新北市). 2017年7月11日 [2020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日). 就连当时的蒋介石,都清楚明白,台湾不属于中华民国。根据他在1949年1月发给台湾省主席陈诚的电报,里头就曾提到,台湾法律地位与主权,在对日和会未成以前,不过是“托管地”的性质。

^ 〈蒋中正致陈诚电〉,民国38年1月12日,《总统手令录底》—(民国38年1月1日至8月16日),台北,“国史馆”藏

^ 林朝亿. 〈蔣介石提台灣是托管地書信 國史館網站可查到〉. 新头壳 (台北市). 2017年1月3日 [2017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月4日).

^ 24.0 24.1 彭孟涛. 〈戰後臺美關係與「臺灣地位未定論」(1949-1979)〉 (PDF) (硕士). 台北市: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 2013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 〈议定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总报告书〉(民国41年5月13日),第11面左页,外交部“对日和约”案卷第54册,台北:国家档案局

^ United States.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31.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英语: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1954: p. 896. The legal position is different, as I think I pointed out in my last press conference, by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technical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has never been settled. That is because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merely involves a renunciation by Japan of its right and title to these island. But the future title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nor is it determined by the peace treaty which was concluded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 Therefore, the juridical status of these islands,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juridical status of the offshore islands which have always been Chinese territory.

^ Status of Formosa. The Times (London). February 5, 1955: p. 9.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James Reston(英语:James Reston). New Formosa Bid.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February 6, 1955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8). Ths posi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is that these territories were handed over to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of World War II by Japan, which had held them since 1895, and that General Chiang was merely asked to administer them for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pending a final decision as to their ownership. 含有连结内容需订阅查看的页面 (link)

^ Shirley A. Kan. China/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Key Statements from Washington, Beijing, and Taipei.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p. 7. 2011-06-03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United States. United States security agreements and commitments abroad: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 Security Agreements and Commitments Abroad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Ninety-first Congress, first [and second] session[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948. 1970 (英语). Article 2 of the Japanese Peace Treaty, signed on September 8, 1951, at San Francisco, provides that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The same language was used in Article 2 of the 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 signed on April 28, 1952. In neither treaty did Japan cede this area to any particular entity. As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are not covered by any existing international disposition, sovereignty over the area is an unsettled question subject to future international resolution. Bo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disagree with this conclusion and consider that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are part of the sovereign state of China. The Unites States recogniz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legitimately occupying and exercising jurisdiction over Taiwan and the Prescadores.

^ 林良昇. 〈國際法觀點 學者:台灣被中華民國政府佔領70年〉. 自由时报 (台北市). 2015年10月24日 [2020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22日).

^ 条约法律司. 關於「臺灣主權未定論」之答客問.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5年8月27日 [2020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5月31日).

^ 公众外交协调会. 「中日和約」答客問.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2年8月16日 [2020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5日).

^ 關於本黨. 台澎国际法法理建国党. [2020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日). 终止中华民国政权在盟军授权下进行的占领代管,促成台澎住民依国际法规范完成自决建国程序,使台澎早日成为主权独立国家

^ 何文尧、杨柏玨. 主張「台灣主權未定」 台澎黨聚中山堂陳情. 民视新闻网. 2019年10月25日 [2023年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0日).

查论编台湾主题历史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考古遗址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

荷治时期

西治时期

明郑时期

清治时期

牡丹社事件

罗发号事件

日治时期

台湾民主国

自治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首个政党

首次选举

战后时期

二二八事件

戒严

国府迁台

白色恐怖

台湾奇迹

美丽岛事件

民主化

解严

野百合学运

修宪

国会全面改选

总统全民直选

首次政党轮替

两岸关系史

两岸三通

服贸协议

太阳花学运

福建

香港

澳门

对外关系史亚太

日本

琉球

朝鲜半岛

印尼

菲律宾

欧美

英国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德国

瑞典

俄罗斯

美国

巴西

地理

城市

气候

自然灾害

地震

地形

岛屿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湿地

地质

断层

温泉

特有种 / 保育物种

国家公园

国家风景区

国家森林游乐区

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保护区

环境保育

政治内部

政府

总统

副总统

行政院院长

总统府

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

宪法

民主化

选举

审查制度

国家安全会议

国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国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军事

国防部

国军

空军

海军

陆军

资通电军

宪兵

后备兵

兵役

政党

外部

外交

统独议题

台海现状

中华民国在台湾

中华民国是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一边一国

两个中国

两国论

特殊非两国论

台湾地位未定论

议题

中华主体意识 / 台湾主体意识

台湾意识论战

去中国化 / 去台湾化

台湾本土化运动

中国史观 / 台湾史观

中华民族主义 / 台湾民族主义

中国统一 / 台湾独立

台湾光复 / 中华民国占领

南北差距

台湾转型正义

不当党产

军公教争议

年金改革

经济

银行

中央银行

公司

最大公司

公营事业

货币史

西班牙银元

永历通宝

康熙通宝台字钱

台湾银行券

旧台币

新台币

统一发票

供水

经济史

美援

十大建设

十二项建设

六年国建

亚太营运中心

新十大建设

爱台十二建设

前瞻计画

台湾农业

土地改革

三七五减租

公地放领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学园区

半导体产业

能源

电力

矿业

汽车产业

都会区

税制

通讯业

观光

证交所

期交所

票据交换所

柜买中心

集保结算所

台湾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车客运

铁路运输

台铁

高铁

捷运系统

飞航

民航相关事业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渔港

社会概观

台湾社会学会

国定假日

台湾学

文化输出

台湾书院

国际排名

人权

LGBT

社会运动

台湾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饮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食品安全

列表

公益彩券

电影(电影列表)

戏剧

闽剧

布袋戏

歌仔戏

客家大戏

乱弹戏

九甲戏

七子戏

电视剧(列表)

音乐

南管

北管

歌仔

客家八音

客家山歌

流行文化

语言

文学

文学史

建筑

列表

摄影

观光景点

台湾八景

哲学

人口

台湾人

族群

原住民

汉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闽南人

客家人

台湾新住民

在台外国人

省籍情结

国语政策

日本情结

倭寇

皇民化运动

国语家庭

湾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斗

原汉冲突

闽客械斗

漳泉械斗

海外台湾人

美国籍

澳大利亚籍

加拿大籍

日本籍

泰国籍

越南籍

女性

媒体

媒体史

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

新闻记者协会

电视

电台

报业

报业史

杂志

新闻纸杂志图书管制

电玩

杂志及期刊

地下电台

两报三台

老三台

公共电视

南台湾三大报

媒体操纵

党政军退出媒体

乱象

统派

亲中

独派

三民自

医疗

十大死因

国家卫生研究院

卫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中央疫情指挥中心

医疗机构

医学中心

教育

教育史

发明与发现

体育

文献资料库

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

台湾法实证研究资料库

政大机构典藏

华艺学术资料库

国家档案馆

环境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垃圾焚化炉

国家象征

称号

国旗

国歌

国旗歌

国花

国玺

国鸟

统治者

总统

国都

分类

主题

查论编台湾海峡两岸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大陆

中国内地

港澳地区

香港

澳门

中华民国

台湾地区

台湾

澎湖

金门

马祖

概述

台湾问题

台湾海峡现状

台湾与福建关系

台湾—香港关系

台湾—澳门关系

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关系

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党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其他政党

其他团体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黄埔军校同学会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中华民国

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

国家统一委员会

大陆委员会

海峡交流基金会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大陆事务部

民主进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事务部

政党

中国国民党

民主进步党

台湾民众党

其他政党

列表

派出机构查论编 两岸四地之间的派出机构 依照海峡两岸协议成立 中国大陆派驻台湾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高雄)

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台北)

澳门经济文化办事处(台北)

台湾派驻中国大陆

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北京·上海·福州)

大陆委员会办事处

香港

澳门

国父纪念馆(澳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派驻特别行政区

联络办公室

香港

澳门

外交部特派员公署

香港

澳门

人民解放军部队

香港

澳门

维护国家安全公署(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派驻内地

办事处(北京)

经济贸易办事处

广州

上海

成都

武汉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派驻内地

办事处(北京)

招商投资促进局代表处(杭州·成都·沈阳·福州·广州·武汉)

备注:删除线表示已停止运作之机构。术语一个中国中国统一

一中两国

一中两宪

一中三宪

一中各表

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框架

一中共表

一中同表

一个中华

一国两制

台湾方案

一国良制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一国两府

一国两体

宪法一中

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

一国两区

大一中架构

两岸共同议会

两岸一家亲

旧三句

新三句

中国台湾

中国台北

中国北京

中华台北

中华北京

中国问题

去台湾化

反攻大陆

反共抗俄

杀朱拔毛

解放台湾

汉贼不两立

终极统一

统派

台湾亲中共派

统战团

一纲四目

叶九条

邓六条

江八点

李六条

三个可以谈

胡四点

胡六点

两岸和平协议

习五条

和战两手策略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

一个原则、三个坚持、五个反对

一边一国

两国一制

四不一没有

四要一没有

四阶段论

中华民国在台湾

中华民国是台湾

九六共识

中国分裂论

中华民国第二共和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民国军事占领台湾论

去中国化

台湾主体性

台湾价值

台湾共和国

台湾共识

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本土化

台湾民族主义

台湾正名

天然独

法理台独

独派

台独左派

独台

华独

宪法各表

两国论

四个坚持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

其他

两岸三地/两岸四地

台港澳

中港澳

涉台用语

对台工作

第一岛链

协防台湾

美国

日本

弃台论

金马放弃论

美属台湾群岛方案

两岸对等

一五新观点

历史查论编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史海峡两岸关系 · 台湾问题 · 台海现状1949年前

澎湖寨巡检司

澎湖之战

崇祯明荷海战

郑荷之战

丁未漂人事件

康熙平定台湾

澎湖海战

渡台禁令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福建台湾省

马关条约

厦门事件

开罗宣言

台湾光复

1949-1979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台湾海峡危机

金门战役

舟山战役

登步岛战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战

上海空战

1958年空战

第一次东山岛战役

大担岛战役

南日岛战役

湄州岛战斗

第二次东山岛战役

陶普斯号事件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台湾海峡危机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九三炮战)

一江山岛战役

1·20福州大轰炸

大陈岛撤退

金刚计划

台山列岛海战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洪进山事件

7·21马祖空战

闽江口海战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金门炮战)

九二海战

1958年台海空战

九二四空战

双十马祖空战

台海心战

六一九炮战

湄公河战役

周鸿庆事件

马晴山事件

国光计划

东引海战

东山海战

崇武以东海战

吴文献事件

台湾海峡中线

关闭政策

打通南北航线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复航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1979-1996

告台湾同胞书

三不政策

六二七事件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三七事件

开放两岸探亲

闽平渔事件

金门协议

闽狮渔事件

九二香港会谈

汪辜会谈

千岛湖事件

1996-2008

戒急用忍

小三通

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海峡飞弹危机)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两岸定期航线

2008-2016

活路外交

两岸两会高层会谈

野草莓运动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陆客赴台

陆生赴台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小三通

大三通

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

服贸协议

太阳花学运

习连会

陈云林访台争议与冲突

张王会谈

张志军访台争议与冲突

货贸协议

M503航路事件

习朱会

习马会

周子瑜国旗事件

罗志祥国族事件

2016至今

台湾诈骗犯遣返案

雄三误射

桃园火烧车案

退将赴陆

周泓旭案

资通电军

李明哲事件

蔡金树事件

2019年东亚青年运动会

习洪会

解放军对台飞弹

解放军机舰绕台

反红媒游行

中国大陆抵制第56届金马奖

陆客赴台自由行停签

武汉返台包机事件

李孟居事件

2019年解放军军机越线

2020年解放军台海演练

黄郁婷队服事件

2021年所罗门群岛骚乱

2022年美国教堂台裔枪击案

佩洛西访台

反应与影响

2022年解放军环台演练

陈嘉埙事件

马英九一访中国大陆

蔡麦会

2023年4月解放军环台演练

2023年8月解放军环台演练

谢秉成事件

2024年金门近海快艇翻覆事故(2024年厦金海域常态化执法巡查行动)

马英九二访中国大陆

习马二会

2024年中华民国总统就职典礼

2024年环台军事演练

5月

10月

2024年中国大陆快艇闯入淡水港事件

大进满88号事件

闽龙渔60877号事件

2024年中国大陆高校师生团访问台湾

马英九三访中国大陆

亚亚事件

2025年环台军事演练

4月

2025年中国大陆网民在台湾插旗事件

马英九四访中国大陆

台湾海峡 · 台湾地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反分裂国家法》

《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台独”顽固分子清单》

《“台独”顽固分子关联机构》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宪法》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国家统一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香港澳门关系条例》

“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

《反渗透法》

“境外势力影响透明法”(草案)

“反并吞中华民国法”(草案)

海峡两岸

《金门协议》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

美国查论编 美国国会所认可通过之台湾相关重要文件 基于《美国宪法》之三权分立政府权限

旧金山和约(1952)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4-1979)

台湾关系法(1979)

六项保证(1982)

台湾安全加强法案(2000)

台湾旅行法(2018)

亚洲再保证倡议法(2018)

台湾友邦国际保护及加强倡议法(2020)

台湾保证法(2020)

其他

《马关条约》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书》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87号决议》

《联合国大会第505号决议》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中日和约》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其他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情报活动

交通现行规划

京台高速公路(台湾海峡通道)

泉金高速公路

厦金跨海大桥

319国道

639国道

京港(台)通道

京台高速铁路

已废止

台湾地区环线高速公路

228国道

昆台高速铁路

流行文化

《一九九五闰八月》

《国际桥牌社2》

《零日攻击》

分类

共享资源

文库

Copyright © 2022 1994世界杯_1954年世界杯 - hengshu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