脩-古文字通假字典脩
(幽心xiu)讀為滫(幽心xiu),雙聲叠韻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詰咎》:“鬼入人宫室,勿(忽)見(現)而亡,亡(無)已,以脩康(糠)寺(待)其成也,沃之,則止矣。”清杭世駿《續方言》卷上:“秦人溲曰孁。”滫、孁一字。《説文》:“滫,久泔也。”
脩-古文字通假字典脩
(幽心xiu)讀爲滌(覺定di),幽覺陰入對轉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道經》:“脩除玄藍(鑒),能毋疵乎?”乙本:“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通行本脩作滌。又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稱》:“諸侯不報仇,不脩佴(耻),唯□所在。”影本注疑修讀爲滌。按《周禮·春官·司尊彝》:“凡酒脩酌。”鄭玄注:“修讀如滌濯之滌。”
脩通修-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脩通修
修音xiū。脩和修上古同属心纽幽部,同音通假。脩的本义是干肉,古人用来送礼。《说文》:“脩,脯也。”通修,修饰,高,修改等。《左传·桓公元年》:“元年春,公即位,脩好于郑。”(元年的春天,鲁桓公即位,同郑国重新建立了友好关系。)屈原《九章·哀郢》:“憎愠惀(yùnlǔn)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国君憎恨那诚实的美德,却喜欢那小人装作慷慨的辞藻。愠惀,迭韵联绵词,深忧远虑的样子。)《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脩长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长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漂亮。尺,战国尺合今0.23米。八尺折合为今1.84米。)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左丘明失掉了视力,才写出《国语》;孙膑被割掉膝盖骨,《孙膑兵法》才修改完成。明,视力。厥,语气词。脚,古指腿。膑,挖去膝盖骨。)
修通羞、脩-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修通羞、脩
修音xiū。修、羞和脩,上古同属心纽幽部,三字为同音通假。修的本义是修饰,装饰。《说文》:“修,饰也。”通羞,进献。《庄子·天地》:“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孝子拿药来进献给他父亲治病,面色憔悴,圣人还羞辱他。燋然,憔悴的样子。)班固《东都赋》:“岳修贡兮川效珍。”(高山进献贡品,大河奉献珍宝。效,进,献出。)
修又通脩,束脩,古代送给老师的薪金。吴敬梓《儒林外史》五十五回:“有个人家出了八两银子束修,请他到家里教馆去了。”(教馆,指教私塾。)蒲松龄《慈悲曲》:“书修多添两吊钱。”(教书的酬金多增加了两吊钱。)
脩-古代汉语字典脩tiáo
【释义】:
见“脩”㈡。
脩-古代汉语字典脩
【释义】:
㈠ xiū ①干肉。《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泛指干,干枯。《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暵,暵其脩矣。”(蓷tuī:草名。暵hàn:枯。)②儆戒。《国语·鲁语下》:“吾冀而朝夕脩我曰:‘必无废先人。’”③修养,修整,整治。《孟子·梁惠王下》:“壮者以暇日脩其孝悌忠信。”诸葛亮《草庐对》:“内脩政理。”④长,高。《诗经·大雅·韩奕》:“四牡奕奕,孔脩且张。”《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脩八尺有余。”⑤美好。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也指具有美好品德的贤人。屈原《离骚》:“謇吾法夫前脩兮。”(謇jiǎn:句首语气词。法:效法。)⑥研习。《韩非子·五蠹》:“不期脩古,不法常可。”(期:希望。法:效法。常可:指永久适用的制度。)⑦通“卣”。漆樽。《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⑧通“羞”。进献。《庄子·天地》:“孝子操药以脩慈父。”
㈡tiáo ⑨县名。《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孝景将侯王氏,脩侯犯色,卒用废黜。”【说明】脩、修在古代是两个字。“修”本义为修饰,“脩”本义为干肉。虽在整治、美好等意义上通用,但不能看作异体字。
脩-古汉语通假字字典脩xiū
【中古音】:
【上古音】:
息流切
【通假字释义】:
心尤開四(心幽) 脯也。
【正字及释义】:
滌 dí 徒歷切 定錫開四(定覺) 洗滌。
《周禮·春官·司尊彝》:盎齊涚(shuì漉酒使清)酌,凡酒脩酌。〔鄭注:脩,讀如滌。段云:讀如當作讀爲。〕
修 xiū 息流切 心尤開四(心幽) 治理,整飾;長。
《周禮·天官·宫人》:宫人掌王之六寢之脩。〔脩,《釋文》云:本亦作修。孫詒讓云:修正字,經例用借字作脩。〕
《管子·八觀》:氓家無積而衣服脩。〔尹桐陽云:脩同修。〕
《荀子·賦》:脩潔之爲親而雜污之爲狄者邪?〔梁啓雄云:脩,借爲修。〕
《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脩八尺有餘,身體昳麗。〔姚本:脩,長也。〕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疾治國不務脩明其法制。
《漢書·匈奴傳贊》:自漢興以至于今,嚝世歷年,多於春秋,其與匈奴,有脩文而和親之矣。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髦傳》:群臣皆當玩習古義,脩明經典。
羞 xiū 息流切 心尤開四(心幽) 美味的食物。
《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王云:脩,當讀爲羞,脩與羞古字通。〕
《禮記·鄉飲酒義》:脩,爵無數。〔《儀禮·鄉飲酒禮》脩作羞。〕
鬚 xū 相俞切 心虞合四(心侯) 鬍鬚。
《山海經·中山經》:賈超之山,其中多龍脩。〔郭注:龍鬚也。朱珔云:鬚、脩聲之轉。〕
循 xún 詳遵切 邪諄合四(邪文) 遵循。
《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爲之備。
《漢書·孔光傳》:凡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脩故事。
卣 yǒu 以周切 喻尤開四(余幽) 漆樽。
《周禮·春官·鬯人》:廟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鄭注云:脩,讀曰卣。〕
脩-难僻字字典脩xiū
【同音字】:修
【释义】:
①“修”的异体字。②干肉。③束脩:古代指学费。
脩-通假字小字典脩xiū
息流切(心尤开三) 心幽平
干肉。《说文》:“脩,脯也。从肉,攸声。”段注:“经传多假脩为修治字。”
通“修”xiū 息流切(心尤开三) 心幽平 装饰,高、长。〔按:脩与修,本义各不相同,自汉隶后即互混而通用,但干肉的意思不能写作“修”。〕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脩者,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不毛之地的北面,有很深的大海,叫做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的长度,那鱼的名字叫做鲲。〔穷发:不生草木的地方,即不毛之地。 脩:成玄英疏:“脩,长也。”〕
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前路是那样漫漫长远啊,我将上天下地去寻求(理想中的人物)。〔曼曼:同“漫漫”,遥远的样子。 脩:洪兴祖补注:“脩,长也。” 求索:寻求。〕
邹忌脩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身高八尺多。
脩-敦煌俗字典脩xiū
敦研035(2-1)《妙法蓮華經》:“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脩羅眾中而宣此言。”
S.388《正名要錄》:“脩:清。”“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
S.76V《長興五年正月一日行首陳魯修牒》:“行首陳魯脩。”“右魯脩谨在衙门随例祗候。”
津藝3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具足脩習菩薩行。”按:顏元孫《干祿字書》:“上束脩,下修饰。”
敦研220《妙法蓮華經》卷一:“以慈脩身善入佛慧。”
敦研187《太子瑞應本起經》:“滿師子膺,身平正,脩臂指長。”
敦研051《大方等大集經》:“因往脩集勇健三昧,獲得健行總持方便。”敦研024(5-4)《大方等大集經》:“脩行種種惠施業故,得千輻輪相。”“菩薩脩行。”
P.213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又脩政(正)法也。”
P.213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脩於善法也。”
脩-汉字异读字典脩
㈠xiú ①“修”的异体字。②干肉。《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韩琦《苦热》:“直疑万类繁,尽欲变脩脯。”③古代教师的酬金叫“束脩”、或“脩金”。也作“修”。④干枯。《诗·王风·中谷有蓷》:“暵其修矣。”
㈡tiáo 〔专〕脩县:古县名。亦作“条”、“𦰏”、“脩”。治所在今河北景县。
脩-金瓶梅字典脩(修)
(一)xiū 《广韵》:脯也,又长也。 息流切 流开三平尤心
①肉脯。 每年算还几两束脩与他养家。(五六7下9)
②通“修”,修理。 派俺本卫两所掌印千户管工脩理社仓。(五一10上11)
(二)当作“俻”bèi,形近讹。 学生不敢具酌,只脩一饭在此,以犒手下从者。(五一16上9)
脩-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