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期 ║ 2020.07.27
在纷繁复杂的中医外治法当中,除了一些在医疗机构能常看到的穴位敷贴、针刺、艾灸等“正规军”之外,还有一些手法,相比于前者,它们似乎是在 “隐秘的角落”,但却在老百姓的日常使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就是大家常说的的 “民间偏方”。在小儿疾病的诊疗手段当中,就有 “滚鸡蛋”这么一种民间疗法被百姓们广为运用。那么,这个“偏方”到底有什么疗效呢?今天,我们好好探讨一下。
什么是“滚鸡蛋”?
在广东地区,“滚鸡蛋”又叫“碌鸡蛋”,对于这个民间偏方的使用,广东人并不陌生,很多老一辈的广东人都把它当做一项看家本领。每当孩子感冒、受惊,或者摔伤、撞伤了都会用上“滚鸡蛋”的方法来“治疗”。
“滚鸡蛋”法,是指把鸡蛋原只煮熟或蒸熟后,对半切开,剥离蛋黄,仅使用蛋白部分,以纱布手帕包裹好,趁鸡蛋白温度尚温热时,在孩子的额头、耳后、头颈部或肚子、后背、四肢的关节处等部位轻轻滚动,直至蛋白温度散失而变凉方停止。很多老人家还会把银币或银首饰等裹进蛋白里,他们认为可以“祛风”。
“滚鸡蛋”有什么作用?
1.从中医的角度,对局部寒凝有着一定效果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中,寒热温凉是每种治法的重要特性和对证使用的重要指标,外治法与内治法均不例外。 “滚鸡蛋”作为一种特殊的“热敷”,其对于施术部位直接的温热传递效应十分突出,对局部寒凝有着一定的效果。
同时,不同于其他温热外治法的是,鸡蛋本身亦为血肉有情之品,对于孩子局部部位的气血瘀滞有着良好的“同气相求”效应, 其热敷后气得宣散、血得温行,具有活血散结、宣风疏散、理气止痛的功效。
老百姓滚鸡蛋的时候,经常会放入一些银饰或银币,可兼有重镇之功,调和局部气血之余,对孩子受惊受风也有一定的祛风镇惊的效果。
2.在现代医学的角度上,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展开全文
适宜温度的“滚鸡蛋”,与中医学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鸡蛋的柔软性,对于较坚硬的肿物有着较为缓和和容易被孩子接受的 “物理治疗”作用。
关于“滚鸡蛋”的一些看法
1.“滚鸡蛋”温度掌握不好,容易造成烫伤
前面也说到,“滚鸡蛋”主要利用的是其温热的原理,来起到促进气血循环,理气止痛的效果。而大人手部与小孩能承受的温度,一般会有些差别。孩子皮肤稚嫩,一不小心操之过急,就容易造成烫伤,反而增加孩子的痛苦。
“滚鸡蛋”所使用的蛋白应该尽量控制在约40摄氏度时施术为佳;而且要注意孩子皮肤的反应,一旦出现对其产生红、肿、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做相应的皮肤处理。
2.关于“银饰”变黑“风毒”越重的说法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过佩戴银饰时变黑的经历。这是因为我们皮肤表层分泌物中含有“硫”的物质。根据研究,银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遇到硫化氢气体或硫离子时,容易产生氧化,生成硫化银,这便是银饰变黑的主要原因。
而在鸡蛋当中,也含有一定的硫化物,尤其是鸡蛋黄,含量较高。即使把鸡蛋黄完全剥离,也会在鸡蛋白中留有一些蛋黄的残留, 里面所含有的硫化物,一旦与银饰接触,就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加上“滚鸡蛋”的过程,里面的银饰也在不断地滚动,使得鸡蛋内的硫化物更全面地接触到银饰的每一处, 而若鸡蛋内硫化物含量越高,银饰表面发生氧化的程度就会越高,也就是说银饰就会变得越黑。
所以这与人体内是否含有“毒素”或者“风重”并 无必然的联系。
辩证看待偏方,科学育儿
对待纷繁复杂的各种民间传统外治法,我们要认识到,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和疾病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既有其反复验证过的有效性,也有其受古代科技和认识水平限制的局限。对待它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原理安全使用。在针对小儿的众多外治法中,“取其精华”的代表性治法便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适应范围广,几乎没有毒副作用,且疗效显著,正合孩子各种生理特点的诊疗需求。
而且小儿推拿更适用于“治未病”,在平日里就可以作为保健给孩子多做,从而起到疾病的预防以强身健体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